首先,零部件生產企業組織結構松散,集中度較低,產品趨同化嚴重,主要表現在四多四少:人多、負債多、普通產品多、生產維持型企業多;銷售收入少、實現利潤少、特色產品少、產品開發型企業少。缺乏能夠支撐和帶動零部件行業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的大企業,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如果沒有這樣擁有幾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排頭企業,這個產業就談不上有競爭力,就只能是一盤散沙。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專為工程機械配套的基礎零部件企業300多家,但規模都不大。據45個主要企業統計,其中銷售額超過億元的不超過10家。各主機廠為自身發展和控制的需要大多仍舊堅持歷史原因形成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落后生產方式,關注的重點在主機的發展上面,而使零部件的發展緩慢遲滯。盡管今年零部件企業的銷售量普遍比去年提高了30%以上,但仍然不能滿足主機產量增加的需要,更不用說去滿足巨大的維修備件市場了。
其次,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較之主機廠更弱,試驗手段傳統而且落后,很少有先進完善的工藝設備能力作為發展的基礎,目前還是基本停留在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對同類產品的模仿復制階段。各企業一方面是大路貨產品低水平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技術附加值高的高檔次產品品種少,不能滿足主機發展的需求,產品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
第三,工業發達國家已普遍采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實現了柔性自動化,已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而我們各個零部件企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先進的技術裝備較少,廠房設備大多陳舊。不但與國外大公司不能比,甚至與我國其他行業的基礎零部件生產企業相比也有相當的差距。各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的投資短缺,產品和技術長期得不到徹底的更新改造,缺乏發展后勁。由于規模較小,銀行也很難給予資金貸款,也很少能夠得到國家技術改造貼息政策的支持。
第四,大多數零部件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生產和銷售成本較高。從1996年到1999年全行業連續虧損四年,對于現在的基礎零部件企業來講,邊際貢獻率一般不高,2001年全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57%。在市場經濟信譽尚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主機廠往往采用占用大量的銷售貨款的方式作為接受配套件進入的前提條件,有時還會以價格較高的主機產品充當貨款支付,致使零部件企業要降價銷售才能夠變現,無形中又加大了配套件企業的經濟損失。這些小企業為了爭奪和保住市場份額,往往也采用最簡單的價格戰的營銷對策,致使在部分企業中出現了干少賠少,干多賠多的奇怪現象,生產經營較為艱難。
第五,大多數零部件生產企業多為老的國有企業,資本金較少,社會責任和負擔較重,更多地承擔了一些不該企業承擔的富余人員、不良債務、歷史包袱、社會穩定等責任。導致企業經營者不能夠集中全部精力用于產品的開發和市場的開拓,因而造成企業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轉換困難等一系列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
第六、多數零部件生產企業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絕大部分企業仍舊處于傳統的經驗管理和人盯人管理階段,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國內外大公司的管理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同時,同樣也是歷史原因,多數零部件企業也普遍存在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現象,產品和構成產品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一個企業內部生產,企業的生產要素完全依附于特定的產品。
第七、由于零部件企業在質量可靠性、技術水平、交貨期和售前售后服務等方面存在問題,迫使一些主機企業,尤其是一些主機產品的排頭兵企業在現在進行異地搬遷改造提高主機技術水平的同時,不管其規模大小、經濟效益如何,仍舊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零部件的建設,仍舊保持著大而全的生產方式,保持著自我發展的格局。
由此可見,一些工程機械所需的關鍵基礎零部件可靠性不高及發展的滯后,制約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主機產品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減弱了與國外進口全新及二手工程機械產品、與國內合資和獨資主機企業競爭的抗衡能力,阻礙了工程機械主機產品大量、持續不斷的出口。